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

肌梭 muscle spindle

圖片
肌梭位於extrafusal muscle fiber(就是一般的,拿來運動的肌纖維)內側,包裹在結締組織內,形成膨大的梭狀,與整體肌肉保持平行。 眼外肌、手掌、頸部肌肉,含有高密度的肌梭。 肌梭內的肌纖維我們就稱為intrafusal muscle fiber,有3~12種,分三大類: 動態核袋纖維 dynamic nuclear bag fibers(或稱bag1 fibers) 靜態核袋纖維 static nuclear bag fibers(或稱bag2 fibers) 核鏈纖維 nuclear chain fibers (Guyton生理課本十三版說bag有三種,chain有九種) 動作神經分佈: gamma motor neuron gamma只見於肌梭,可是分佈到肌肉上的motor neuron有31%都是gamma! 用處是,隨著肌肉收縮,如果肌梭不跟著縮短,那豈不是就喪失了偵測肌肉拉伸狀況的能力了嗎?因此gamma負責讓肌梭與肌肉同步收縮。這個被稱為是Alpha-Gamma Coactivation。 beta motor neuron 感覺神經分佈: 1a sensory fiber(此處也稱primary ending) 2 sensory fiber(此處也稱secondary ending) 感覺什麼: 動態的,伸長的速率 bag1 被 1a 感知 靜態的,整體的長度 chain 被 2 感知 可惜的是,新的發現讓結果變成 chain 跟 bag2 被 1a 跟 2 感知 以上結果可得知,1a (primary ending) 支配bag與chain,可以感覺拉伸速率與長度,可是2 (secondary ending) 只支配chain跟靜態bag,只能感覺長度。 因此: 靜態同時受 1a & 2 感知 只要spindle有被拉到,1a & 2 都會根據拉伸程度回傳,且持續數分鐘。 動態只受 1a 感知 只管長度改變的速率(就是加速度咩),伸長(firing rate增加)縮短(firing rate減少)皆可,可是一但停止改變,隨即停止回傳。 總算要講他們的功用了: 牽張反射 str

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讀書心得

Ayn Rand 1957,中譯:阿特拉斯聳聳肩 這是一部相信絕對的自由及資本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小說,據說在美國超夯,堪稱跟聖經平起平坐的經典。 關於這部小說的思想可以在維基頁面看到,可以先去看看合不合你口味。 這邊我算是有點流水帳地把劇情交代,因為其實裡頭的勾心鬥角還蠻複雜的,我一邊當作備忘,一邊反思劇情,並把我認為重要的點提出來分析。 (隨著我的閱讀進度更新中) 第一部・絕不矛盾 主題 交代了艾迪跟塔格特家是童年玩伴,塔格特哥哥詹姆斯是塔格特泛陸運輸的總裁,妹妹達格尼是副總裁,而開頭艾迪與詹姆斯的爭吵透露了公司的危機,而詹姆斯對此迂腐消極。 妹妹登場就在鐵路上遇到問題,也揭露了鐵路的問題已經層出不窮了。 兄妹在辦公室的爭執,妹妹已經取消了下訂單後卻一直不發貨的鋼軌訂單,改跟里爾登公司簽約,哥哥說:「我們總是把生意給里爾登。我們應該給別人機會,里爾登不需要我們,他已經夠大了。我們應該幫助更小的人來發展,否則就是鼓勵壟斷。」 這裡也算是交代了蘭德要抨擊的思想:「用反對壟斷為理由,打壓巨頭」蘭德認為,這實際上只是弱小者眼紅,或甚至想要掠奪創造者辛勤開創的結果而掰出的一堆藉口。 總之即使哥哥認為那邊的生意都被鳳凰公司搶走,因此想放棄治療,妹妹還是獨斷地繼續挽救在科羅拉多已經快不行的里約諾特線。 章節末端,有一個妹妹即將打算重用的優秀的員工跟塔格特泛陸運輸請辭,並不表任何原因,並說道:「約翰・高爾特是誰?」 這句話後來會不斷地被各種人隨口提出,變成大家對於無解或是放棄治療相關的負面口頭禪,讓讀著們一直好奇著約翰到底是何方神聖。 鎖鏈 里爾登鋼鐵的老闆里爾登出場,他煉出了最新的合金。 這部分展現了里爾登對於事業的追求,並描述了他愛事業大於一切的人格在家中飽受冷熱嘲諷,可是里爾登就是無法理解這些小情小愛。 他們想從他身上得到什麼?——里爾登想著——他們想要什麼呢?他從未向他們索求過什麼,是他們希望抓住他,在他身上堅持一種主張——這主張還是以感情的方式,但是,他發現這種方式比任何一種仇恨都更難以忍受。他鄙視無緣無故的感情,正如同他鄙視不勞而獲。 這章很棒的描述出了那股氛圍,推薦再刷。 其實用現在流行的詞彙來代替當時蘭德所說的「鎖鏈」,就是「情感勒索」。 「既然是家人,你就應該如何如何對待我。

大腦到底如何分區?

你懂的,大腦很複雜,以前只懂切開來看,看得出什麼就怎麼分區,所以簡單分出了灰質(皮質)跟白質(髓質)。 後來顯微技術變好了,就有Brodmann根據結構分區,後來又根據磁振造影進一步完善。 再來又有胚胎學的基礎,根據胚胎發育過程,分成端、間、中、後、延。 胚胎分區 端腦,含大腦皮質髓質、胼胝體、基底核 間腦,含視丘、下視丘 中腦 橋腦 延腦 功能分區(Brodmann area)(只含大腦皮質) 目前主流的皮質劃分方法,是德國神經科醫生Brodmann於1909年提出的分區,根據細胞排列結構(在染色的腦組織中觀察到的神經元的組織方式),分為52區。 雖說是功能分區,但一開始只是根據神經元組織起來的模式來劃分,不知道是不是後來磁振造影技術出來以後才能分出功能的。 結構分區(只含大腦皮質) 有這樣一說,我查不清楚,不知道是否不主流。 可以分成新皮質、舊皮質、古皮質,而新皮質又能分為六層(也是依結構來分的),舊跟古只有三層。 空間分區(僅含端腦) 額葉,高級認知功能,比如學習、語言、決策、抽象思維、情緒等,自主運動的控制。 頂葉,軀體感覺,空間信息處理,視覺信息和體感信息的整合。 顳葉,聽覺,嗅覺,高級視覺功能(例如物體識別),分辨左右,長期記憶。 枕葉,視覺處理。 腦島,獎勵學習和情感處理。 演化分區(三重腦理論) 三重腦(triune brain)是Paul D. Maclean在1960左右提出來的理論,他用演化的角度來分析腦的不同區域。簡單來說,就是人腦裡面有很多痕跡器官。 爬行動物腦(reptilian) 中腦 橋腦 延腦 小腦 基底核 蒼白球 嗅球 古哺乳動物腦(paleomammalian) 海馬迴 齒狀迴 扣帶迴 乳頭體 杏仁核 新哺乳動物腦(neomammalian) 大腦皮層

米氏散射、瑞利散射、拉曼散射

鑑於我死都分不清楚到底有哪些散射種類,於是今天痛定思痛花了半小時把他們整理出來(效率也太差) 米氏散射 粒徑比波長相似或略大時,比如煙霧之於可見光。 當微粒半徑的大小接近於或者大於入射光線的波長λ的時候,大部分的入射光線會沿著前進的方向進行散射,這種現象被稱為米氏散射。這種大微粒包括灰塵,水滴,來自污染物的顆粒物質,如煙霧等。即是形成所謂的廷得耳效應。 瑞利散射 粒徑小於1/10波長時,比如空氣分子之於可見光。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λ的四次方成反比,因此紫光比紅光易瑞利散射。 但天空為何不是紫色?是啦,可是眼睛對黃綠敏感度最高,往兩邊呈鐘形分佈,同時看藍紫色只感覺是藍色。 拉曼散射 瑞利散射出來的光其能量(頻率)是不變的,可是有部分會跟對方碰撞交換能量,以至於反彈出來的光是不同能量的,頻率也因此不同。發生率低,約千萬分之一。

《萬物運動大歷史》讀書筆記

Zoom: How everything moves: From atoms and galaxies to blizzards and bees - Bob Berman 作者就是敘述各種自然界的賦動(animation) 1.爆炸宇宙之旅 四元素說 雅里斯多德的元素:土、氣、水、火 還有ether乙太 那時候把「運動」視為物體的內在本質(相對於牛頓以後的外力) 陶土瓢盆都會往地上去、氣泡上升、煙往上飄(回到元素的家) 人含水高容易跌跌撞撞(往海裡去)到水中反而安定不墜落(已到家) 卡內基 有戴爾dale跟安德魯andrew兩個carnegie 戴爾卡內基是人際關係學大師,他的名字原本拼起來不是那樣,但後來自己改成跟安德魯卡內基一樣 總之安德魯卡內基是二十世紀首富,譽為鋼鐵大王 聽說本來很小氣,但反正後來變成慈善家,其中在智利的安地斯山脈上有個卡內基天文台,哈伯就是在那邊搞出宇宙擴張 後來的麥哲倫望遠鏡也在那邊 哈伯 哈伯算出宇宙擴張的東西 作者在註釋寫的: 人們把1929年發現宇宙擴張歸功於哈伯,卻從未有人提到那位藏身幕後的女子。李維特(Henrietta Leavitt, 1868-1921)是20世紀初期傑出的天文學家,在一個女性如此受歧視的時代,她充其量只能在哈佛學院天文台從事下人做的「計算」工作,一小時淨3毛錢。儘管如此,她還是一手發現許多恒星家族,並且發現她可以從恒星所發出的色光確定恒星的絕對亮度。哈伯用她的資料和她的方法去計算星系距離,讓他能做出宇宙如氣球般膨脹的驚人宣告。她得到的聲譽呢?幾乎是零。 阿里斯塔克斯 他才是記載中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傢伙(西元前310) 看註釋第八點 2.我們是怎麼學會愛上懶散的? 指甲 指甲兩個月長0.6cm(我個人觀察是一週約0.1公分啦)而夏天會比較快、受刺激也是(打字啊什麼的) 腳指甲生長速度只有手的四分之一(但有刺激的話例如赤腳走路會更快) 最冷 宇宙最冷的地方在地球喔!宇宙本身有2.73度,而實驗室裡有做到只比絕對零度高億分之一度的低溫 //其實不知道這章想表達什麼 後來講到岩漿啊糖蜜啊這些黏稠物 3.南北極跑掉了 磁北極~變動大,用磁性材料來看,高於居禮點時可以隨著磁極排列,但低於的就會固定住了,就能讀礦物裡的資料。 規律很不

RSA算法

RSA是目前很普及的加密方法。 其中的數學牽涉到歐拉定理、擴展歐幾里德算法(擴展版輾轉相除)。 我整理的簡單版講解: 比起對稱式加密只要得到F(x)就能解開資料,我們想要一個加密解密方法不一樣的機構。F(x)拿來讓大家可以把要傳給我的資料加密,F'(x')拿來解密,而且F'(x')只有我知道! F(x)如上述為公鑰,裡頭包含參數n,n就是一組質數(p,q)的積(以二進位表示有1024/2048/4096bits的不同安全級別),而透過此公鑰轉換而成的加密檔案,則需要一個關鍵數字d才能解密,此關鍵數字d就存在於握在自己手中的F'(x')裡。 要從數學上正面破解出d,就必須將n因數分解,得到p與q,才可能算出! 所以實際上,公鑰很大方地把n公佈出來,任人運算。然而根據目前的運算能力,最高紀錄只能做出七百多bits的數字的因數分解,因此在檯面上,1024bits是無人破解過的。